百萬微言拓菌學———楊新美教授記事
本報實習記者 黃龍龍
編者按:110年校慶前夕,楊新美教授“小有所成”的弟子韓新才和徐培榮匯聚到華農,他們碰到了同門的留任真菌樓的邊銀丙教授,3人說起了導師生前的一些事情。在他們回憶里:楊新美教授“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他一心專注于科研,總是呆在真菌樓里做實驗。
先生對油菜菌核病寄主范圍和生態(tài)特性的研究有較大貢獻,在食用菌資源開發(fā)、人工栽培及遺傳育種研究上成就卓著。在建國60周年之際,本選題本想側重關注楊新美歸國前后的故事,可惜斯人已逝,很多故事已經不可追尋,嘆哉!
“我曾多次探訪楊教授,每次他都講到,他已經完成了有關植物病理生態(tài)學和真菌學的兩本專著,在晚年就集中精力完成最后一本書———《沉思輯錄》。他說過撰寫這本書是他‘人生的夙愿,也是人生的奮進’?!?008年12月10日,原國家農業(yè)部部長陳耀邦在為楊新美先生著作《沉思輯錄》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陳耀邦說,我理解他的心意,他要抓緊最后的時光,把一生所思所想,經歷體驗,加以理性分析,從哲學高度加以總結,以留于后世,啟迪后人。
楊新美教授是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真菌學家和農業(yè)教育家。他對油菜菌核病寄主范圍和生態(tài)特性的研究有重大貢獻;在菌物生理生態(tài)學、遺傳育種學及栽培學領域成就卓著。
1911年10月16日,楊新美出生于江西省南昌縣(今南昌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幼年喪母,中學和小學都是在寄校中度過的。1931年,他考入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學系,1935年畢業(yè)后,楊新美便留校任助教。
1939年,抗日戰(zhàn)火擴大,迫于戰(zhàn)爭局勢的發(fā)展,浙江大學西遷,在廣西宜山停留一年,隨后遷至貴州遵義和湄潭。
當時教職員工的生活均較為艱苦,經濟拮據。為了貼補家用,楊新美進行了綠豆芽的生產、甜酒的釀造及獨山鹽酸(一種腌菜)的腌制,通過向當?shù)鼐用竦膶W習和自己的潛心觀察之后,楊新美獲得了成功,在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還對所學的植物學進行了補充。“我的植物病理和應用真菌兩項正業(yè),絲毫沒有受到損害?!?br> 1941年,他在貴州首先用孢子彈射法分離獲得銀耳純菌種,用段木人工接種獲得成功。這種方法比當時日本學者松甫勇采用過的銀耳子實體碎片接種法及天然孢子接種法,能提高子實體產量5倍以上。這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1948年夏天,楊新美獲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植物病理系攻讀博士學位。194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文憑(D.I.C.)。在英國留學期間,楊新美就開始了抗生素的研究工作。其博士論文“細菌對幾種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被評選在英國《應用生物學年鑒》上發(fā)表。隨后獲得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楊新美此時主要從事油菜菌核病、棉花枯萎病、抗菌素方面的研究。
1950年底,楊新美懷著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之情回國,成為新中國后歸國的第一批博士?!靶轮袊闪⒅酰購U待興。楊老師那個時候回來,確實是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楊新美的學生、退休教師周茂繁教授當時和老師親自去迎接楊新美回國。楊新美被聘為武漢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學教授。
1951年暑期,楊新美帶著周茂繁等一批青年教師和學生20余人前往河南雞公山進行植物病蟲害標本的采集。在采集的過程中,楊新美常常席地而坐,跟當?shù)氐霓r民交談,了解具體情況。這樣的病斑是什么病,采集回來后該如何確定,楊新美都一一的對學生和青年教師講解。
1952年全國進行院系調整,成立華中農學院,楊新美轉入我校任教。根據自己在國外的學習和研究,楊新美此時主要從事的是油菜菌核病、棉花枯萎病、抗菌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就。闡明了油菜菌核病的寄主范圍及生態(tài)特性。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參與研究的農用抗生素“878”應用于防治棉花炭疸病上,具有防病、保苗、壯苗的作用。對促進棉花生產起了一定作用。
1979年后,楊新美便將主要精力集中與應用真菌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受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委托,楊新美主持香菇優(yōu)良菌株的馴化及選育的研究。
同年5月份,他親自率領中青年教師及研究生到湖北省隨縣三里崗鄉(xiāng)楊家棚村木瓜園等地進行實地考察,以期找到合適的試驗基地。經過對氣候、林木資源、人文條件等的綜合考慮和反復比較,楊新美教授最終定址木瓜園,作為全國第一個進行香菇良種選育及其新法栽培的基地。
1980年,楊新美教授帶領朱藍寶、呂作舟、陳立國、林芳燦、付四禮等人到恩施的咸豐、鶴峰,宜昌的長陽,五峰及神農架林區(qū)等地采集菌種。當年,楊新美教授已年近七十,仍然親自帶隊,翻山越嶺采集野生香菇、木耳菌種。
他白天跋山涉水的去采集菌種,晚上回到居住的旅店便進行菌種的分離。采集到菌種后必須得等到夜深人靜之時,房間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時候才能進行菌種的分離工作?!爱敃r楊老師首先給我們示范,然后一直在旁指導我們進 行 菌 種 分離?!?楊新美教授的學生、我校退休教授呂 作 舟 回 憶到。
在歷時一個多月的跋涉奔波之后,共采集到181個野生菌種。1980年3月上旬,接種工作在三里崗的木瓜園展開,按照楊新美教授的安排,呂作舟、林芳燦、付四禮等5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到木瓜園進行香菇段木栽培品種比較及新法栽培試驗的接種工作。
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山上的幾間四面通風、屋頂透光的土坯房就是呂作舟等人的住宿點,做飯的炊具等都是當?shù)赝赓Q部門臨時送來的。“當時沒有電,就點煤油和蠟燭,木板上鋪稻草就當床了。”
1984年,楊新美等成功進行人工栽培香菇217個品種,三里崗上萬農民靠香菇致富的道路從此真正的走開來。他選育出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栽培的兩個良種“7925”和“7917”在 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推廣,受到好評。楊新美也被菇農尊稱為“菇神”。
30年后,三里崗成了全國最大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年交易香菇1.2萬噸,交易額10億元。 為此,“香菇之鄉(xiāng)”的三里崗農民自發(fā)捐款,為帶領他們致富的華中農業(yè)大學楊新美教授塑像。2008年 12月 9日,舉行雕像落成典禮時,來自全國各地的食用菌同行及當?shù)財?shù)萬農民前來瞻仰,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