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推動學科對話 促進理論創(chuàng)新第一屆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暨當代中國學術史研討會部分專家學者觀點摘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趙劍英: 跨學科研究是時代提出的要求
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全 球性、綜合性問題叢生,跨學科研究是這個時 代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出的迫切要求。中國 社會科學論壇的宗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 化的立場,立足中國問題,放眼全球變化,捕捉 問題,聚焦主題,展開和促進學科間觀念和方 法的深入交流、對話和論辯;只有這樣才有可 能在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建構起既體現民族 特色,又反映時代精神的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 學形態(tài)。
  當代學術史編寫的價值總結起來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我們從建國開始到現在已經有 六十年,到了對學術工作和學術創(chuàng)造梳理的時候了;二是我們近代史走的是民族解放和現代化,建國以后我們依舊在走如何謀求富國強民 這樣一個現代化的道路,六十年的曲折探索,我們已經是第二大經濟大國,政治上也是大國,這 次的金融危機我們就體現了大國的風范。學術 史的編寫是我們國家現代化發(fā)展的需要;第三 個需要是為了合理指導未來的學術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楊義: 要全面正確地理解當代中國學術
中國的六十年的學術,我覺得有一句話, 叫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這頭30年主 要建立國家的學術體制,探索學術發(fā)展方式, 強化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后30年我們要更為重視,改革開放這30年的中國學術足以代表一代 學術。尤其是人文學術,它在規(guī)模上、形態(tài)上、廣度和深度上已經超越以往的學術。如何 認識這30年的學術,實質上是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這一基本路線對于中國學術帶來的繁榮和成就。改革開放不僅給我 們帶來經濟上的振興,而且?guī)韺W術上的發(fā)展,我們必須這樣去理解,才能全面地理解30 年的改革開放給中華民族帶來的一種新的生機。
  當代中國學術史的研究編撰,應該建立一種真實的、開放的、創(chuàng)新的價值標準,正視我們 的經驗教訓,充分肯定我們的學術成果。我們要鑄造和養(yǎng)成大國風范,必須要肯定這一代學術,應該有一個很好的學術體制,應該有很多 很有眼光的學術領導者。我們需要一個體制讓 我們的學者為這個時代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博大精深的學術,更多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體系和學術流派。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所長、 學部委員周叔蓮: 中國當代學術史研究要重視5個問題
研究中國當代學術史要弄清楚研究對象。 學術史不是政策史;學術史不是理論問題爭鳴;學術史不是理論觀點綜述;學術史不是 學術流派的簡單排列;學術史不是學者傳記匯編。
  中國當代學術史需要重視研究以下幾個問題。1、學術思想演變的軌跡。黨的十七大報 告高度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 及其意義,而這個理論體系從橫向看包括哪些 內容,則還是需要研究的頗有難度的課題。2、 學術思想演變中的疑難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在 這個發(fā)展過程中也都有一些疑難問題,當代學 術史應當著重研究這些疑難問題。3、歷史人物 理論的局限性及其原因。這是正確評價歷史人 物學術貢獻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學術史研究中 一定要科學地實事求是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 貢獻和缺失。4、學術思想進步的條件。廣而言 之是學術思想演變的條件。5、學術研究如何為 現實問題服務。研究歷史既是一種科學活動, 同時也是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的,研究學術思想史也是如此。
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郭齊勇: 中國哲學研究三十年的得與失近30 年來,各層次、各專題的中國哲學學 術會議頻頻召開,儒佛道藏等經典的資料性的 整理工作深入展開,各斷代各流派相當多的重 要哲學家的全集或資料長編或年譜、學案等陸 續(xù)被整理出版。中外哲學與宗教間的對話逐漸 加強。不少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問題意 識與方法論自覺,做到了中外的互動、古今的 會通。重要的是,中國哲學研究范式的轉移具 有更為重大的意義。走出了改革開放以前30 年里,受蘇聯(lián)哲學影響的日丹諾夫范式。在這個過程中克服了削足適履、生搬硬套式的學科范式,是我們取得的重要成果。
  改革開放30 年來最重要的范式轉換,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文化的心態(tài)與立場的變化。 多數中國人不再持仇恨、斗爭或貶低中國文化 的立場,心態(tài)逐漸健康起來。我們拿什么走向世界,拿什么建構自家的文明與精神家園?現 在到了一個揚棄啟蒙,發(fā)掘自家文明精華和制 度文明的時代。
  我們當前的中國哲學研究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或缺失:第一,學科間交叉、對話不夠; 第二,學術品質與水平不高,對古典的研讀 能力在下降;第三,現實向度不夠;第四, 面向世界的能力尚待加強;第五,問題意識 和理論深度還有待提升;第六,關于少數民 族的哲學與古代科學中的哲學的研究還比較 薄弱。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研究所所長、研究 員陳眾議: 對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一點看法
建國后前十七年,中國外國文學發(fā)展基本 是完全照搬蘇聯(lián)老大哥的模式。反右以后,一直到1978 年,中國一次很大的思想運動,也是 從外國文學開始的。朱光潛先生在1978 年初, 寫了 《文藝復興之19 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文學 價值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言論概述》,揭開了 人道主義討論的帷幕,到底馬克思主義是不是 人道主義?社會主義要不要人道主義?這個爭 論一直持續(xù)到1983 年至1984 年。沒過幾年, 因為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開始引進,人道主義 又重新開始爭論。外國文學在當時是首當其沖 的,引領了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潮流。
  到了80 年代末,很多人把偏激、對西方自 由主義的引入,歸咎于西方文學、西方現代派。 90 年代開始了后現代主義,滿世界都是后現 代的話,顛覆結構、消解不確定、模糊等。后現 代主義的產生非常符合資本主義的進程,無中 心、無主流,甚至于要消解國界,消解民族性, 消解所有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甚至提 出“人權高于主權”,這是完全的個人主義、完 全的無政府主義。用絕對的相對性,取代相對 的絕對性。后現代主義來勢兇猛,使得我們相 反的聲音沒有更好地體現出來。我們應該越來 越冷靜,從宏觀中更多地借鑒,而不是無謂地 挖掘出來,變成醫(yī)學大師、風水大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 宇信: 中國甲骨文學術研究取得發(fā)展的原因取得發(fā)展的原因還是像鄧小平講的,尊 重知識,尊重人才。所謂尊重知識,就是要 尊重歷史資料,還有考古新發(fā)現的資料要及 時公布學術界;尊重人才,就是相信人才, 當時我學習的時候,思想就是先繼承后批判, 這影響了學術的發(fā)展。另外,就是政策也比 較寬松,很多禁區(qū)已經沒有了。所以大家在 唯物主義指導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殷商 文化,包括甲骨學研究出現了今天繁榮的局 面。甲骨文研究已經不是絕學了,甲骨文學 科可以更好地發(fā)展起來了。 (成彥 進科 華春 周婕 思潔 陳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