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短暫而輝煌的國學研究院


●史 軒
歷史篇
短暫而輝煌的國學研究院
清華學校于1925年成立研究院,只設國學一科,故一般稱之為國學研究院,與大學部、留美預備部組成當時學校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部分。國學研究院主張用現(xiàn)代學術觀念來治理傳統(tǒng)中國學問,主要研究中國經(jīng)史古學,培養(yǎng)各級學校的國學教師以及終身從事學術研究之人才。國學研究院到1929年結束,在短暫四年中,開創(chuàng)出一股研究國學的新風,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頁。
  
國學研究院創(chuàng)辦
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就提倡“用西方科學方法”研究“本國固有文化”,北京大學于1921年創(chuàng)建了研究所國學門。自清華建校之后,屢被指責忽視中國文化和國情知識的研究。梁啟超就曾說:“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yè),尤非國學不為功。”同時,前期出洋留學歸來者也認為“雖把留美作為入清華的目的,可是留美已不是最終目的了”。在學校方面,也是以為中國造就領袖人才為清華教育的方針,并且鼓勵學生研究國情。于是,1925年2月,清華開始籌建國學研究院,曹云祥校長請吳宓出任研究院籌備主任。
  吳宓在 《清華開辦研究院旨趣及經(jīng)過》一文中指出:“本校設立研究院之初意,詳見曹校長所著《西方文化與中國前途之關系》小冊中……曹校長之意,約分三層:(一)值茲新舊遞嬗之際,國人對于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擇適當,融化無礙;(二)中國固有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經(jīng)濟、哲理學),須有通徹之了解,然后于今日國計民生,種種重要問題,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三)為達上言之二目的,必須有高深學術機關,為大學畢業(yè)及學問已有根柢者進修之地,且不必遠赴歐美,多耗資財,所學且與國情隔閡。此即本校設立研究院之初意。”同時,還提出研究院的研究方法及內容:“惟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 (即時人所謂科學方法),并取材于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此又本校研究院之異于國內之研究國學者也。”
  總之,清華學校創(chuàng)辦國學研究院的主導思想,就是要吸取中西方文化之精華,融化闡發(fā)以創(chuàng)新,其主要宗旨是 “以研究高深學術,造就專門人才”,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重學問不重學位
國學研究院主要招收對象,除“國內外大學畢業(yè)者或具有相當之程度者”外;還有“各校教員或學術機關服務人員,其有學識及經(jīng)驗者;各地自修之士,經(jīng)史小學等具有根柢者”。學生經(jīng)錄取后,須按期到院,常川住宿,屏絕外務,潛心研究,篤志學問,尊禮教授,并不得有逾越行檢、妨害本院之行為。研究期限以一年為率,但遇有研究題目較難、范圍較廣,而成績較優(yōu)者,經(jīng)教授許可,可續(xù)行研究一年或二年。畢業(yè)生不授學位,導師不用學位去引導研究生,而是著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學術研究興趣,使他們能掌握獨立研究的能力。國學研究院4年間共收四屆,錄取74人,實際完成學業(yè)68人。
  國學研究院的學生分組不以學科,而以教授個人研究方向為主,在教學上注重學生個人自修,教授專任指導,學生們與教授關系非常密切。而學生在此短期內,于國學根底及治學方法均能確有收獲。為造就研究高深學術專門人才,國學研究院特地聘請宏博精深、學有專長的學者前來任教。到1925年秋,國學研究院教職員共有11人,聘請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為導師,李濟為特別講師,陸維釗、梁廷燦、章明煌等3位為助教;吳宓任主任,以及衛(wèi)士生為事務員,周光午為助理員。至國學研究院結束,先后任教的還有趙萬里、浦江清、楊逢時、蔣善國等4位助教,馬衡、林志鈞等2位講師。
  國學研究院提倡“兼容并包,學術自由”,充分發(fā)揮各位教師的特長和主動精神。
  教師與學生之間主要教學活動,是通過普通演講(即課堂講授)和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方式來進行。教師所講授內容,無不是各自研究之精華,正所謂“出其平生治學之心得,就所最專精之科目講授之”。每屆學生入學后,各教授都要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向學生進行學習和選定研究題目的指導,以助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 “志向興趣學力之所近”,去自主地選定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研究課題。這種方法啟動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的積極主動精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國學研究院師生們勤于研究,著述甚豐,成果多發(fā)表于自己所辦的刊物上。國學研究院的出版刊物主要有三種:(一)教授主編之叢書,比如王國維的《蒙古史料四種校注》、陳寅恪的《大寶積經(jīng)論》、趙元任的《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李濟的《西陰村史前的遺存》等;(二)《國學論叢》,到1929年3月出版共2卷6期,內容除本院教師之著作外,凡學生之研究成績,經(jīng)教授會同審查,認為有價值者及課外作品之最佳者,均予登載;(三)學生主編的《實學月刊》,他們本著“經(jīng)以明圣賢之心,攻諸史以尋治亂之跡。匯百家之學,集萬國之觀……洽于古今,通乎中外”的宗旨,前后共印行6期。這些學生的著述,受到校內外學人的矚目。這些大為可觀的研究成果及其對我國國學研究的影響與貢獻,至今仍令人稱道。
  1929年6月,清華國學研究院正式結束。國學研究院停辦的原因甚多,比如失去王國維、梁啟超兩位教授等;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校內資源分配沖突,即大學部與研究院之間利益的沖突。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委派羅家倫出任校長。羅家倫在1929年清華畢業(yè)典禮上致辭時說:“這次畢業(yè)共有三班,大學部有八十四人畢業(yè),這是第一次;留美預備部有三十七人畢業(yè),恰巧又是最末一次;而國學研究院的同學,這也是最后的一班?!边@就等于正式宣布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結束。
往事篇
國學院名師薈萃 治學和做人并重
清華國學研究院名師匯集,盛景空前。在教學中他們互敬互助、齊心協(xié)力,以自己精深的學問、開闊的視野,為清華、也為全國開拓了中西薈萃、古今貫通的學術與教育之先河,并形成傳統(tǒng)。
  國學研究院籌備主任吳宓1916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翌年赴美國留學,初入弗吉尼亞州立大學,后改入哈佛大學,與同在哈佛留學的陳寅恪、湯用彤被譽為“哈佛三杰”。1921年畢業(yè)后回國任教,與梅光迪等人籌辦 《學衡》,并任主編。他是“學衡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清華看重他知識淵博、酷愛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他對中西文化的會通,乃聘請他回母校主持籌辦研究院,時人皆謂“清華得人”。
  國學研究院對師資選擇標準很高。吳宓表示,研究院對于教授講師,“務敦請國內碩學重望”,具備三種資格:(一)通知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二)具正確精密之科學的治學方法;(三)稔悉歐美日本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
  曹云祥校長曾想請胡適來清華擔任研究院導師并主持研究院。胡適謙虛地表示:“非一流學者,不配作研究院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焙m推薦的三人中,除章太炎推辭不就外,梁啟超與王國維同意移教清華。
  王國維是近代著名國學大師。早年留學日本,通曉日、英與德文,對康德、尼采哲學素有研究,在歷史、考古、文學、戲曲、音韻、古文字和西北地理等多種學科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劃時代的貢獻,在國內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吳宓非常佩服王國維博大精深的學識,前往聘請王國維時,先恭恭敬敬地鞠了三大躬,然后才說明來意。王國維本無意應聘清華,但吳宓表現(xiàn)出來的誠意讓他大受感動。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對個人人格的尊重,更是對整個文化傳統(tǒng)的尊重。因此,他決定接受聘請。不過在應允來清華任教之前,王國維還請示遜帝溥儀,得溥儀首肯后才最終決定來清華任教。因此,王國維來清華是“面奉諭旨命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的。學校請他任研究院院長,但王國維以無意行政事務堅辭,只任專任教授。曹云祥校長鑒于吳宓在籌備過程中的貢獻,請他出任院長。吳宓為人謙恭,以自己論學識不如王、梁,論年齡也比他們年輕為辭,不肯接受院長之職,學校乃改聘他為研究院主任。
  梁啟超,號任公,中國近代 “百科全書式”的巨人。當時,學術界公認“太炎為南方學術界的泰山,任公為北方學術界的北斗?!绷簡⒊c清華關系密切,他有3位公子先后求學于清華學校。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就出自梁啟超在清華作的以“君子”為題的講演。梁啟超曾暫住清華園工字廳西客廳,取名“還讀軒”,并在此完成《歐洲戰(zhàn)役史論》一書。從1923年9月起,梁啟超開始在清華長期講學,所開“最近三百年學術史”與“群書概要”,受到清華同學的熱烈歡迎。每一周,他在清華四天閱讀、講課或輔導學生,在城內三天處理其他事務。此時的清華,已經(jīng)成為梁啟超主要活動地點之一。因此,當吳宓前去聘請表明來意后,“梁先生極樂意前來”。
  在吳宓、張彭春、丁文江與梁啟超等人的積極推薦下,清華又相繼聘請了陳寅恪、趙元任與李濟等學術名師。陳、趙、李先生當時年富力強,正處于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期。陳寅恪是著名史學家,先后就讀于歐美多所名校。他認為:求學不在于取得什么文憑和學位,重要的是求得新知識。因此,當?shù)弥承S兄档脧膶W的學者,陳寅恪即前往求學,學得后又去別校,所以他不曾拿到一張文憑和學位。然而他卻通曉各國語言文字二三十種,其史學造詣更是馳譽海內外。吳宓曾言,“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tǒng)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國最博學的人”。趙元任是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后來成為我國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者,被譽為“中國語言學之父”,又是我國現(xiàn)代音樂先驅者之一。李濟1918年從清華學校畢業(yè)赴美留學,是我國杰出的考古學家、人類學者。起初學校有意聘請李濟為教授,但是由于其在外進行考古發(fā)掘,而不能“常川住院,任教授與指導之事”,乃聘為特別講師。
  國學研究院的師生之間關系融洽,穆然有鵝湖、鹿洞之遺風。教師之間,互敬互助、團結協(xié)作、共育良才。若論年齡及社會影響,梁啟超均大于王國維。但研究院導師的排名,一般是王國維在先,梁啟超在后,這是由于梁啟超的謙讓與推崇。吳其昌回憶道:“先生之齒,實長于觀堂先師,為全院祭酒。然事無拒細,悉自處于觀堂師之下?!崩蠋煂W生,也非常愛護。陳寅恪曾給研究院學生撰聯(lián) “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既有對梁啟超、王國維的敬重,也有對學生的期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導師們的“人格熏陶”,研究院每月舉行一次茶話會,全院師生齊聚一堂,有說有唱,或討論治學方法,或述個人處事之經(jīng)驗,以收“觀摩砥礪之益”。學生平時可以隨時到各個研究室或導師家中去請業(yè)問難。導師對學生的質疑問難極為重視,縝密解答,耐心指導,啟發(fā)學生博覽深思;如遇有不太了解之難題,即告以“不知”,或告以去找某書查閱?!爸螌W和做人并重”,導師的言傳身教給予受業(yè)弟子極大的感染力,形成了“師愛生,生尊師”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也是國學研究院雖僅辦四年,然而成就輝煌的原因之一。
  國學研究院存在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其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尤其是培養(yǎng)了一批 “皆酷愛中國歷史文化,視同性命”的國學傳承者。他們畢業(yè)后大部分奮斗在教育戰(zhàn)線,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學研究院的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及其所開創(chuàng)出的研究國學的新風,是清華建校以來在人文教育和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對我國國學研究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將永遠載入中國近代教育史冊。